第8课百家争鸣
第8课百家争鸣 十大正规赌网站设计
合肥市五十十大正规赌网站新校望岳校区 丁佳丽
〖课程标准〗
知道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
〖十大正规赌网站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通过选择一家观点批驳其他观点,学会运用知识进行驳论和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学习诸子百家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十大正规赌网站分析〗
知识掌握状况
历史课已学过《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两课,对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学生心理特征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仍然需要在课堂活动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教材处理〗
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十大正规赌网站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将对教材作如下处理:
1、将“老子”一目与庄子的思想相结合,介绍道家思想。
2、将“孔子和儒家学说”与孟子、荀子的思想相结合,介绍儒家思想。
3、先合作学习百家争鸣的含义和背景,请学生分组介绍“儒、道、法、墨”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再探究其影响。这样使上下十大正规赌网站内容本源相贯,也使课文结构更具完整性。
〖课型选定〗
基于以上十大正规赌网站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
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等。
学生的活动形式:用分组制作PPT并讲解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并请学生学以致用,针对班级管理问题进行角色扮演、虚拟辩论。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演练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与资料,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并分组制作PPT。
〖十大正规赌网站过程〗
一、导入步骤
通过冷成金教授在《读史有智慧》中的一段摘录“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儒家智慧是这种文化中最深刻的一页,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请学生思考其论断的原因,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1.展示材料,向学生说明“百家争鸣”的概念 |
了解百家争鸣的概念 |
帮助学生了解“百家”及“争鸣”的具体含义,明确概念 |
2.展示史料,请学生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教师加以引导和总结 |
结合史料,试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层面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3.请学生按课前分组,根据自己制作的课件讲述本组代表学派的观点,教师加以补充并用表格的方式予以总结 |
各组指派一位代表上台讲述分组代表学派主要任务的观点,共分“儒墨道法”四个小组进行 |
让学生讲述内容,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
4.结合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百家争鸣的影响 |
阅读资料,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百家争鸣的影响 |
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刻的理解 |
5.学以致用,以班主任老师的信息为引,请学生角色扮演,分析讨论如何用各家思想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工作 |
学生扮演相关孔子、墨子、韩非子等相关人物,进行体验式学习,分析讨论问题 |
通过假定思考和换位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关注现实的能力,并进一步了解百家争鸣的各学派思想和意义 |
三、教师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就不会有后来五彩纷呈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k.Com]
四、布置作业
结合本课内容及课前的查阅资料,撰写“儒学(或其他学说)对我的人生感悟”
板书设计:
第八课 百家争鸣
1、 含义
2、 社会背景
1.经济
2.政治
3.阶级关系
4.思想文化
三、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1.儒家
2.道家
3.墨家
4.法家
四、影响
十大正规赌网站反思:本课思想家的观点很多,很杂,利用表格系统地归纳很直观,便于学生系统掌握。要注意加强思想教育,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了思想教育。